听新闻
放大镜
【以案释法】群里来了个“老师”,家长难辨真假纷纷受骗
2021-02-25 08:25:00  来源:常州经开区检察院

  “有人在我们学生家长的QQ群内冒充老师,以收资料费等名义骗钱”,开学季,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一派出所接到学生家长的报案电话,经过调查发现,受骗的不只报案的一名受害人,该名受害家长所在班级群内有十几名同样被骗的学生家长,通过梳理数名受害人的转账资金流向,一个诈骗团伙浮出水面……

  鱼目混珠:待业青年悄然混入学生家长QQ群

  待业青年张一在上网时,无意看到一则消息,“假冒老师骗学生家长的钱”,张一觉得这倒是一个“生财之道”,一来学生家长对老师具有天然的信任感,这种心态可以利用;二来疫情防控期间,学校采用线上缴费的方式也合情合理;再来,即便骗局被识破,也不会有人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。

  张一将整个诈骗过程在心理进行复盘后,自认为天衣无缝,于是下定决心说干就干。为规避风险不暴露,具有反侦察意识的张一找来两位“外援”——叶二和胡三,将自己的骗钱的手段和想法如实告知了二人,希望二人提供QQ账号和微信、支付宝收款二维码,帮助自己一起行骗,并承诺会给一定的“好处费”,叶二和胡三欣然同意。同时,张一还通过网上购买QQ账号用以行骗。之后,张一便用这些QQ账号,在QQ群搜索内输入“高一”、“家长”等关键词,逐一申请加入。

  以假乱真:“家长”变“老师”,QQ群里发布虚假缴费信息

  如何坐实“老师”的身份呢?想在有真老师坐镇的家长群,冒充老师以假乱真可不是易事。张一早就想好招数,成功打入家长群内部后,张一单独在QQ上与假“老师”取得联系,佯装学生家长,询问学校关于收缴学杂费、资料费等方面的信息。有了答案后,张某的诈骗便有了真实性的外衣,更加不易被人发觉。

  此后,张一潜伏在已加入的数个家长QQ群内等待时机,一旦发现老师不在线,便立即将自己的QQ昵称、头像图片改成与老师一模一样,将早就编辑好的缴费通知发到群里,家长们看到“老师”通知缴费,深信不疑,纷纷转账。

  露出马脚: 假“老师”迅速退群或踢人出群有“妙招”

  真老师不在线的时间不可控,如何让骗局不被很快识破张一不断升级自己的诈骗方案,想出一招“带人转场”。张一让好友叶二新建一个微信聊天群,将群名改成“学校收费处”,把该微信群二维码发到家长QQ群,要求家长必须通过扫码进入微信群后再缴费。该微信群由于没有真老师在,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张一等人实施诈骗的主场。

  收款走人是实施诈骗的最后一环节,确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为了使骗得资金的流向分散、多层,不易被公安机关侦查,张一、叶二、胡三找来多个支付宝、微信收款二维码发布在群内,其中不乏一些商户的收款二维码。然而,一些家长扫码付款时发现收款对方是个人,便在群内询问所谓的“老师”,为何学校收款如此随意?张一等人便迅速将该名质疑家长踢出群聊。直到多名家长发现付款方式不对劲,联系学校得知真相后,赶忙在群内提醒其他家长切莫上当受骗。张一等人发现谎言被拆穿,便迅速退出群聊,销声匿迹。

  目前,张一等犯罪团伙陆续归案,共骗取32名学生家长,涉及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福建多个省份,涉案金额4万余元。近日,常州经开区检察院对该起犯罪团伙以涉嫌诈骗罪,依法提起公诉。

  检察官提醒:网络是把双刃剑,“不见面”的交流、转账,给网络诈骗份子有了可乘之机。因此,家长在面对学校通过网络形式发布的缴费等通知,更加需要提高警惕,仔细查看、确认发布通知的老师是否真实可信、缴款内容及方式是否正当合规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。

  编辑:常州经开区检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