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闻
放大镜
刘岳鹏:记忆中的老物件 忘不掉的检察情
2019-09-06 14:10:00  来源:常州经开区检察院

  

  (1986年秋,刚换了新检察制服的刘岳鹏。)

  2010年,退休前的那段时间,我每天仍在档案室里忙碌着,放不下一本本亲手装订的卷宗,更放不下这份检察情结。

  我从小跟着外婆长大。11岁那年,外婆从一把破旧木梯下阁楼时,差点踩空摔下来。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的我,产生了自己动手修木梯来保护外婆的想法。我从隔壁叔叔家借来粗铅丝,一圈一圈地把踏梯绕了个结结实实,又用铁钳把结头处夹紧,不让铅丝绊到脚。外婆回到家直夸我懂事、聪明。这件事给了我莫大的鼓舞,让我对修修弄弄、钉钉补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以至于后来在工作和生活中,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、修缮的物件。

  一台打字机

  1979年底我从部队复员后,被分到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检察院(现常州经济开发区检察院)工作。单位有一台老式打字机,扔在角落里没人用。我琢磨着字盘盒里的那些铅字,想看能否让它们派上用场。利用休息日,我坐在打字机前,按照用字习惯和常用词组合的方法,把字盘里的铅字逐一进行排列组合。整整花了两个休息日,终于让那台几乎报废了的打字机重新启用。当时我家住得离单位比较近,我白天配合业务人员外出办案,晚上“啪嗒啪嗒”把字盘里的铅字敲到油蜡纸上,并用手推油印机印出法律文书和各类文稿,常加班到深夜。如今,全院每位干警办公桌上都有一部电脑,每个人都可以用电脑快速、高效地处理事务。打印机、复印机也都只需摁一个“开始键”,就能够完成复印、打印、扫描等多种功能,真正实现了办公办案现代化。

  一只锅子

  1986年,我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,全院所有的经费开支都由我一个人负责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每个月从财政局领取100元的周转资金,要想购买其他生活用品,必须得到财政局局长的同意。当时院里有几位同志家住得远,中午因为没有锅子,热饭热菜非常不方便。作为后勤保障部门,我一心想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那一年我的工资是每月46.3元,买一只锅子需要5元钱,我到局长那里汇报了好几次,念了好久的苦经才答应让我购买。

  如今的办公办案经费,财政基本都是足额保障。1993年7月单位开办食堂以来,食堂提供中餐,特别是近几年还增开了早餐,除了让干警吃饱之外,还力求做到荤素搭配、粗细相佐、营养均衡,为全院干警解决了吃饭问题,也增强了全院的凝聚力。

  一本卷宗

  2001年,院里争创省一级档案室。根据省检察院的要求,建院以来的所有诉讼卷宗都要做到三面齐:上、下、右三面都要齐整。在装订的时候我发现左边参差不齐感觉还不够完美。我对着一本拆下来的卷宗比划来比划去,把小的票据贴在A4纸上,大的纸张用切纸刀裁成A4纸一样大。经过一番修整,装订出来的卷宗4面齐整得像一块方方正正的豆腐,既美观又结实,这才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。我按照这个标准,带领大家把建院以来的诉讼卷宗都重新装订成册。整齐划一的卷宗一本本排列在密集架上,受到了达标验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。

  现在的诉讼卷宗有了新的装订标准,并没有以前那么复杂,单位采购了全自动装订机,卷宗放上去,一按“开始键”,打孔、穿线一气呵成,内勤只需轻轻打个结就完成了,真的非常方便。卷宗封面也不需要用钢笔书写,只要在电脑上设置好文字、字体,用封面打印机打印出来就可以了。

  一颗检察心

  从检多年来,我时刻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,秉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,对待工作不曾有半点懈怠。从办公室主任岗位离任后,我一直在档案室帮忙整理档案。档案室里,有我用旧茶叶盒做的印章收纳盒,也有用塑料管子给木头铅笔做的笔套,更有那些天天都要摸上好多遍的银针、蜡线和刻度模糊的尺子、掰短了一节又一节的美工刀……2010年7月10日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,我一丝不苟地装订完档案室里的最后一本卷宗,一样一样有序地收拾好银针、蜡线、尺子和电锤,在落日的余晖退去之前,关上了档案室的大门。

  多年养成的习惯让我对这幢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大楼产生了独特的感情。屋顶有几个出水口,车库的横梁是什么结构,我都像熟悉自己一样熟悉……这里的一花一草都有我修剪过的痕迹、一桌一椅都记录着我的青春。

  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了我,把我安放在检察这片热土上,让我在这里生根、发芽,发光、发热。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,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永不会忘。与共和国同龄的我,用自己的双眼见证着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,见证着司法改革带来的社会公平正义,我感到无比欣慰。

  (作者系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检察院退休干部)

  编辑:常州经开区检察